close

 Michael Freeman(麥可弗里曼)的攝影師之眼(左)&超完美曝光(右)~

IMG_5822.JPG


Michael Freeman真的是一位很會"描述"攝影的攝影人~

去年三月買了他的"超完美曝光"(Perfect Exposure)及最為著名、在台灣也廣受攝友推崇的"攝影師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
當時看完超完美曝光後,攝影師之眼大概看了一百頁左右,就因他事而暫停。
這幾天花了點時間把剩下的八十多頁看完,
沒想到此書後半又如同他後來所寫的"攝影師之魂"(The Photographer’s Vision),
大量引述早期攝影名家、評論家、理論主義及藝術學派(已超越攝影領域,包含繪畫、心理、文化思潮、哲學等)等說法名言,
而Michael Freeman本身的思緒邏輯又相當縝密,其思路、所言又能將此諸多角度面向甚至彼此矛盾的看法巧妙串連,
使之並列呈現,看來十分過癮,尤其一些名家如"布列松"等之語,
邊看不僅邊讚嘆他們發言之精準(針對攝影本質及他們所長之風格),於內更是心有戚戚、頗有共鳴。


不得不再次佩服老外真的是很厲害,即便是在以感覺、感受、直覺為主的藝術領域,
仍能發揮思辯的特質,對於各種風格、意象都能加以剖析而形成各理論、學派,
並反覆論證,不斷推翻前者(the former one)。
說"推翻"也不完全精確,通常多是出於對某種已盛行好一陣子的風格主義的不耐與厭惡,
尋求突破進而發展出另一種形式,如此循環;
當然,各個風格、主義的支持擁護者依然存在,或許哪天又度風行也不一定,
因此,以現在的用語,應該是用"打臉"來形容比較精確~XD~~~

也難怪外國在各領域,無論是藝術、文學、流行、娛樂文化等,包含音樂、電影,都能發展得越來越廣,
不僅題材多元、風格多變、創造想像力豐富,深度也不斷深化,
(看看音樂就有多少類型了,爵士樂的興起也是一很好的例子,可視為對和諧音程和聲的一種反制甚或否定)

於此同時,也帶動整個相關科技產業(為了實現、具象化腦中的想法、畫面)..........

我看的第一本Michael Freeman的書是"攝影師之魂",

攝影師之魂.jpg
(Po文時因為書剛好不在身邊,所以引用博客來的圖片)
英文全名是"The Photographer’s Vision: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Great Photography",
原文名稱比較精確(與內容相符),中文算是引伸義,
亦即拓展了視野,自然瞭解了攝影的精神、靈魂之所在;
顧名思義,這整本書皆是引用從早期到現在各領域的經典照片,
以剖析各類型攝影的目的、意圖,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拍攝環境、手法,
乃至於照片如何呈現,例如以紙本、網路、幻燈片或展覽的型式,對觀眾觀感的影響等,皆有論述,
最重要的,如同前述,採用極多、記不住名字的大師名家、學派、理論的說法,
而這麼一來,初閱讀時就會很累、非常辛苦,
且不容易掌握Michael Freeman到底想表達什麼,章節為何如此安排呈現,主旨、核心為何。
不過,讀到書本中段,越來越能融入狀況後,就有如倒吃甘蔗,看得十分過癮!
去年九月去看"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時,就明顯感受到此書幫助之大,
不僅不少照片及拍攝者已在書中出現過,對於這些經典老照片、Life雜誌的知名攝影記者(大師)的背景、手法,
也都具備較足夠的基礎知識而能較深入地理解、認知其意義、內涵與偉大之處,
雖然當時花了整個下午才看完展覽,但其印象感動餘韻之深,至今難忘~!
(非常後悔當時沒買那本展覽照片集!!!今年初還又特地打去聯合報系問,竟然當時展覽結束就完售絕版了!!!
   超恨!!!!!超後悔!!!!!!..........................)

同樣的,我認為"攝影師之眼"實在不是一本適合初接觸攝影者讀的書,
或說其實Michael Freeman寫的書都有點小硬,
應該是他解構攝影、照片的方式與一般我們最初學習、瞭解攝影時而建立的認知過程大不相同,

他拆解得非常細,有些我們認為自然、原就如此因而會忽略的部分他也會提出詳述,
(這是指一些直覺性的美感,但所謂的直覺又牽涉到每個人對如"平衡"等美感要素的敏感度,
   其最直接的影響與表現就是在構圖部分,
包括構圖是否需要學習、學習構圖的快與慢,以及構圖的個人性等)
當這些要素落於言語文字而加以分析歸類,
有時就必須去挑戰及拆解原本腦中習以為常的認知或找出自己完全遺漏的部分,
換言之,讀此書就變成一種解構與補強的工作,
所以即便已看過他的"攝影師之魂"、"超完美曝光",
但最初看"攝影師之眼"時仍有大概知道在講什麼、但卻抓不到整體或核心重點,而閱讀卡卡的感覺。
(但回頭想想,若是完全沒有攝影概念的初心者,或許就沒有這種障礙困擾也不一定~)

好在從去年底開始,這兩三個月陸續買了一堆書,
這一陣子狂K書的結果,感覺自己的理解力好像又增加了點,腦內整合的速度快了些,
這次接續著看果然還頗順,而再翻先前的內容也能立即串連、連貫,甚至完整整合起來,
並明顯感受到其一貫性及主旨,也能明白其章節內容的分類與分配,
如此抓到了核心,也不得不讚嘆這真的是一本內容面向充實具足、解說詳盡、了不起的攝影著作啊~!!!!!!

P.S."超完美曝光"(Perfect Exposure)相形之下就弱了許多,較多偏技術、曝光層次的實務說明,
但因為與我平常拍照操作曝光的方式及概念有些不同,所以收穫與實用性有限,
不過還是有吸收到一些觀念,而書中的一些方法以後有機會、有需要也要來試試、練習看看(有些情況會需要那些方式)。

--------------------------------------------------------------------------------------------
拍照對我而言,是種記錄"感受"的工具,
亦即之所以會按下快門,一定是見到了讓我有所感受的場景、畫面、事件或物體,
(反之,一旦出現感受很強烈,但怎麼也拍出、記錄下那感受的情況,便會很慶幸自己又發現了不足之處。
而感受之所由來,則涉及了個人的審美觀、價值觀、思維想法、興趣喜好、過往經歷或是經此引發的聯想等,

是屬於非常私密、個人性的領域,
關於這點,Michael Freeman在"攝影師之眼"裡提供了一個非常適切的說法:
與其說是"記錄",實際上更恰當地說,應該是"詮釋"。(原文內容是記錄牽涉到詮釋)

這意味也解釋了,為什麼同一趟旅程甚或同一個場景,每個人拍出來的都有所差異;
我對這點深有感受,我觀察過,即便是同一個位置、見到同一個畫面,每個人看到的及會拍出來的真的不大相同;
當然,這也涉及器材諸如鏡頭焦距等面向;
此外,熱門大景、追景景點的拍攝模式則將這種差異縮到最小(就是大家要卡好位、搶所謂最佳視角、最角位置的風景拍攝XD~)。

但與之相反的,則是某次看到和我有相同取景構圖的照片,讓我十分詫異的經驗:
IMG_4517.JPG

IMG_4826.JPG

這兩張是去奇萊南華時所拍的照片(完整圖文遊記可見"奇萊南華二日行、能高越嶺西段 "一文),
後來我曾在某位山友的部落格,見到與這兩張極為相似的取景構圖,主要差異大概只在於焦段所造成的畫面廣度。
第一張是在能高越嶺西段拍攝;能高越嶺西段至天池山莊長13.1Km,
而這只是其中某一樹枝低垂處,但竟然有人在一路漫長無聊的林道上,注意到和我相同的畫面,
只差照片左方沒有大師兄;若要說,我是去程時拍的,那位山友則是回程時回頭見到這景色。
第二張是下奇萊南峰後,準備下溪谷前的一段路,
這張我主要是看到後方山陵的水平線與眼前的路徑形成一個垂直線將畫面分割,
而一般在山上、自然戶外很少看到這麼工整的直角線條,頗為特別,因此拍下來(當然,後方的綿密雲層我也很喜歡~),
同樣的,那位山友也從差不多這位置拍了相似角度的照片。
(若還找得到那篇文章則日後補上連結)

正常來說,攝影者發現有人和自己找到同樣的視角、做了相似的取景構圖,
並不是什麼正面、值得高興的事,
但這樣的發現卻讓我有些意外驚喜,內心充滿陣陣好似找到知音般的雀躍,暗暗翻湧:
沒想到竟然有人和我一樣,是以相同的方式在看世界、感受世界~!!!!!!!:D~~~~~~
(當然,那位山友整趟旅程也是拍了許多照片,也就這兩張類似,但足已讓我詫異、感動許久.......

基於這樣的拍照動機,
在相同的位置、每個人都以非常接近的方式取景構圖(故要搶位卡位),
甚至為了在良好或適合的天候狀況下拍到美景而跑N次,
那種追大景、衝景的攝影,我也就始終興趣缺缺......^^!~(完全為自己的懶找到了完美的藉口~XD~~~)
(這不是在論孰好孰壞,只是個人喜好,譬如以爬山來說,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至今還未去、也不想去嘉明湖之故~XD~
  不過不辭抓龜之辛苦、不分晝夜冷暖、而為一良景長程跋涉N次的精神確實讓人感佩~!)

這種關於詮釋、記錄感受的拍攝,
Michael Freeman在"攝影師之眼"裡引述了艾文斯(Walker Evans)的一段話讓我非常心有戚戚、觸動萬分,
可說將其主旨核心引伸發揮至極致!!!!!(上面講了這麼多,其實就只是為了要引述這段話!XD~)

"讓我再次引用艾文斯的話:
「這就好像有個美妙的秘密藏在某個特定地點,
   而我則能夠捕捉這個秘密。只有我,在這一刻,能夠捕捉它,
   而且只有在這一刻,只有我,才行。」"

好美的一段話~
書中還有許多經典名言、名句、了不起的概念,之後再分享吧~

 

 



延伸閱讀:
[手機修圖]VSCO App試用雜感 & Photoshop Express推薦! 

國家地理雜誌125年經典影像大展隨拍[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一日遊 ‧ 上篇) 

新玩具 Tokina T116 開箱 & APS-C廣角鏡之選擇 

Tokina T116 使用心得 

奇萊南華二日行、能高越嶺西段 

 

arrow
arrow

    艾佛 ‧ 普雷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